这个春天,中国传统美学成为“热词”。龙年春晚中,四位女演员分别身着汉、唐、宋、明服饰,呈现了一场“古代时装大秀”。拜年时,各式各样的马面裙变身“新春战袍”。
刚刚过去的元宵节,越来越多人选择身穿中国传统服饰“持灯夜游”……正如网友赞叹的那样,“你可以永远相信老祖宗的审美!”
而最能淋漓尽致地“老祖宗的审美”的艺术,莫过于中国画。《洛神赋图》《步辇图》《簪花仕女图》《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顾恺之、吴道子、巨然、北宋三大家、元四家、明四家、董其昌、八大山人……这么多神乎其技的传世名画,这么多的天纵奇才的国画大家,如果收进一本书,将是多么令人震撼的视觉盛宴!
近日,河北教育出版社精心策划并重磅推出《中国历代名画精赏》。本书汇集了自东晋到清代的125位名家的125件传世名品,上述名画名家尽在其中,仿佛一座小型的“纸上博物馆”。读者可以一口气欣赏到中国历代的名画珍品,感受数千年中国传统美学的磅礴魅力。
读画
让传世名作为您打开艺术之门
主编:丁伟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翻开这本厚重精美的大书,中国美术史的绚烂画卷徐徐展开,一幅幅传世经典纷至沓来……
“画圣”吴道子被民间画师尊称为“祖师”,他笔下的人物大袖飘飘,有迎风飞舞之势,使人深感“吴带当风”的精妙绝伦。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唐代-吴道子)
唐代的仕女图构图巧妙、人物传神,张萱的《捣练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当时人的生活状态,甚至仿佛能听到人物之间的絮絮私语。
▲《捣练图》(局部)(唐代-张萱)
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都是山水画名家,但荆浩和关仝生活在山西、陕西,他们笔下的山高耸入云,庄严而静穆,笔触间透露出一种干冷的氛围。
▲《关山行旅图》(局部)(五代-关仝)
而董源和巨然居住在江南,笔下的山丘陵起伏,树木繁茂,似乎还弥漫着淡淡水气。
▲《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五代-董源)
对于读者耳熟能详的《韩熙载夜宴图》《溪山行旅图》《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书中采用了拉页、折页、连续局部放大等方式尽情展示。
▲《千里江山图》(局部)(北宋-王希孟)
这些传世名作平时深藏于博物馆,难得一见。现在,你可以静下心来,慢慢欣赏这些画作的细致之处,感受它们所传递的历史与艺术的魅力,就让这场名画盛宴,为您打开艺术之门。
读史
从名画中了解中国美术史的演进
历朝历代的绘画像一面面“镜子”,生动反映出中国社会物质之变迁、生活之万象。
南朝萧绎《职贡图》中不仅有金发碧眼的波斯人,还有披着白布的黑人。
▲《职贡图》(局部)(南朝-萧绎)
《簪花仕女图》中女性高耸的发髻、华丽的珠花、特别的眉毛样式,凸显着唐代的时代特色。
▲《簪花仕女图》(局部)(唐代-周昉)
《中国历代名画精赏》“以鉴串史”,延续绘画史脉络的完整性,甄选各个时期反映时代审美趣味的典型作品,系统呈现魏晋尚神韵、唐宋尚法理、元尚意、明尚趣、清尚静的美学格调。
比如,宋代崇尚“格物”,这时期的山水画家对自然的观察非常仔细。《溪山行旅图》中不仅有巍峨的高山,还有细如白线的瀑布、山脚赶路的商旅,真真做到了“致广大而尽精微”。
▲《溪山行旅图》(局部)(北宋-范宽)
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不仅孩子情态生动,手上的玩具也一清二楚。
▲《秋庭婴戏图》(局部)(北宋-苏汉臣)
到了元代,画家不像宋人那样注重“格物”,显得更自然、随意。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仿佛一篇随手写就的散文,想到哪儿笔就落到哪儿,不刻意安排,但同样气韵生动。
▲《鹊华秋色图》(局部)(元代-赵孟頫)
这份随意发展到极致,还出现了倪瓒那样“不食人间烟火”的表达,画面中只有冷清静寂的山水。
▲《古木竹石图》(局部)(元代-倪瓒)
书中的每幅作品都配有简洁的文字,这些文字并不着意解读画作本身,而是着眼于介绍作者生平、艺术特色、理念等,也让人从宏观上对中国绘画的演进有初步的了解。
画家用画笔记录生活、表达情感,读懂了历代名画,也理解了中国美术史的演进。细细品读这上千年的绘画史,小可觅古人的人生情怀与美学修养,大可寻时代文化之演变与哲学之真谛。
润心
将东方神韵沉淀为自身文化底色
为了给读者带来最佳的视觉体验,本书在装帧设计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版式设计几经调整,封面最终选择了《千里江山图》的元素,简洁而不失高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令人过目难忘。书名采用烫金工艺,与青绿色调交映生辉,呈现出既古朴又生动的质感。
为了让读者能够最大限度地欣赏图画细节,该书采用4开大版本设计,高清印刷,几乎原比例地呈现画作,部分作品还有局部放大展示,画纸的纹理、仕女头上的珠翠、禽鸟的羽毛、树枝的末端……都分毫毕现。
书中内页用了还原色彩度最高的材料,使得画作的色彩更加真实、饱满,无限贴近原作,极大地提升了观赏体验。翻开这本书,你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惊叹于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妙绝伦。
本书采用了精装装订形式,可平摊,不会损失任何画面细节。此外,书口刷金边的设计,也使得这本书更具有艺术性和收藏价值,它是呈现艺术品的载体,更是艺术品本身。
搭配图画的文字既恰到好处地提供鉴赏知识,让读者迅速了解创作背景及关键信息,又不会“喧宾夺主”,破坏鉴赏氛围。为确保书中文字的权威、准确,编辑以《辞海》为参考,对画家生平、作品名称等反复核对,审校过程远超一般图书“三审三校”的要求。编辑们的精益求精,只为读者能在此书中收获最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
一幅画,除了布局、线条、纹理、墨色等卓越技法,更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欣赏一幅画,不仅是一次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美育的旅程。本书力图让人们感受到中国画的独特韵味和深邃内涵,并将这份独特的东方神韵融入自己的文化底蕴之中。让我们一起打开这座“纸上博物馆”,开启这场邂逅中国传统美学的磅礴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