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吃的小米来自谷子,而谷子的祖先是古代的狗尾巴草……近日,在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的“全民阅读·周末读书分享会”上,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博士,中国植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成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史军做客石家庄书城,围绕“红色记忆里的博物学”系列丛书中的内容,为现场读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植物学知识分享。 中国人的生活跟竹子密不可分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对竹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我们吃饭有笋,储物有筒,攻城有箭,读书有简。史军介绍说:“中国人的生活是跟竹子捆绑在一起的。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拥有得天独厚的竹子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大概有500多种竹子,已知的竹子种类占到了全世界的一半。” 竹笋为什么吃起来又鲜又甜?“因为竹笋里面储存了大量的糖和氨基酸。”史军说,竹子还有弹性,也有抗压、抗折的能力。 在中国文人的作品中,也常有竹子的身影,文人墨客往往赋予竹子有气节的含义。竹子的成长确实跟“节”有关,史军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平常的树木生长就好像盖房子,是一层一层往上盖。但竹子生长起来,等于几十层楼同时盖。假设一根竹子有20节,在一个时间段内,每节长5厘米,整根竹子就能长100厘米,生长速度是很快的。” 可种些玉米、小麦观察植物的生长 “大家可能想象不到,我们今天吃的小米来自谷子,而谷子的祖先就是古代的狗尾巴草。古人为什么会选择吃这种植物?”对此,史军解释说:“狗尾巴草的籽粒跟粟米的籽粒非常相似,且颗粒较大,所以人们会挑一些来吃。同时,把那些没吃完、又比较大的穗子再种下去的时候,就有可能长出更大的籽粒。谷子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不停地优选出来的。虽然现在的谷子和狗尾巴草的长相差别很大,但把两者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就会发现两者结构是一样的。” 植物这么有意思,怎样才能近距离地观察植物并有所思考呢?史军建议:“大家可以在家里拿花盆种几棵玉米、高粱、大豆、小麦,可以真正看一下这些植物是怎么生长、怎样开花结果的。家长也可以帮孩子们去实际体验一下种植,这可以帮助孩子真正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