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出版传媒集团,
有这样一群可爱的小伙伴。
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
脚下有泥土,心中有光芒。
笔尖凝聚起铿锵力量,
镜头呈现着新闻现场。
以青年之姿记录时代,
以文化之名传承书香。
11月8日,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
让我们把镜头与目光
转向《河北青年报》《藏书报》的记者团队,
了解那些爆款新闻和精品栏目
背后的故事……
河北青年报
01 爆款“青春的方向”
202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河北青年报一篇名为《15个大学生去了沙漠深处!24年后,他们怎么样了?》的报道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反响,各地网友纷纷留言点赞,他们表示:“我燕赵大地从不缺敢作敢当的好儿女”“含泪读完的,祖国需要就是他们的选择!”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在内的50余家新闻媒体及10多家政务新媒体接连转载,该主题系列报道全网浏览量超5000万人次。
这篇爆款报道的背后是文化事业部记者团队三赴新疆,不断往返保定学院的坚韧与执着;是记者们俯下身、沉下心,深入了解支教始末,从日记、照片、信件等实物中搜寻获得大量鲜活、生动且真实一手素材的不懈努力;是真正展现“以正能量获取大流量”的生动典范。
02 关于生命的双向奔赴
青春、向上、青年正能量,是“青豆新闻”千万级抖音账号最显著的标签。团队创作的《两名大学生被“赶下车”后,发现网约司机有点“怪”……》,为全网呈现了一场“关于生命的双向奔赴”。报道一经发出,迅速冲上热搜,短短3天时间,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网在内的百余家媒体争相转载,全网传播量破亿次。
“青豆文旅”推出的“三餐四季河北篇”“与辉同行河北行”等15个“亿级”文旅传播案例、文旅短视频斩获流量超50亿次,拿下全国热榜、本地热榜超200次。
在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力量”。这支由“90后+00后”组成的新闻团队“能写、能编、能拍、能剪”。他们24小时待命,用一次次的一往无前诠释着当代青年记者的责任与担当,用一条条爆款视频、一篇篇深度文字讲述着河北故事。他们说:“10个月123亿播放量就是送给自己最好的节日礼物。”
03 最新鲜的新闻大餐
每天早上6点,伴着河青官微小编顽皮的问候,看新闻、查资讯、猜字谜、留言互动已成了众多“青粉”习惯的日常。官微一年365天从不间断,实时为读者奉上最新鲜的新闻大餐。近三年,累计阅读量突破2亿次,连续多年被中共河北省委网信办评为“新闻影响力·十佳账号”。今年以来,多篇原创稿件通过河青官微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央媒转发。
04 踏遍河北大地的山山水水
聚焦青年力量,服务百姓民生。秉承激励青年、服务青年、报道青年宗旨的河北省重点新闻网站“河青新闻网”,年更新稿件10万余篇,推出主题报道20个,网络专题22个,阅读总量近3亿次。今年以来,“探秘东方人类的文明·泥河湾”“青年打卡廊坊经洽会”“何以中国大运河”等70组篇稿件被省委网信办推荐全省全网转发,网站影响力稳居全省前五。
这支以团队全年报道采访、活动组织超300场次,河北大地的山山水水处处留下他们忙碌的身影。
05 “冒着热气”的资讯 是对教育新闻的执着
5月3日,一篇由河青家长会原创的教育新闻《大学生→特种兵→浙大研究生!河北女大学生太飒了!》在朋友圈广为流传,引发了学生和家长对当代青年应有风貌的热烈讨论,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日报等媒体纷纷转载。这只是他们关注教育的一个小小缩影,“石家庄高中纵览”“高校招办面对面”“中考备考解析特刊”一篇篇“冒着热气”的资讯、报道见证着她们对教育新闻的执着,100所高校招生专访视频,单条最高播放量超300万是河北考生与家长对他们最高的认可。
06 为民发声办实事
“喂,河青帮忙吗?我想给那个白血病女孩捐点钱……”这是今年5月河青热线接到最多的电话咨询,十余天的时间筹集善款超20万元,这样的例子3年来还有很多。
3年30000余件民生求助,帮助群众解决难题近5000件,从道路、卫生等人居环境问题,到供气、供暖等民生问题,再到买房、上学、就业等家庭大事……他们用实际行动兑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的帮办承诺。
07 打造健康生活指南
《中午不睡,下午崩溃?研究表明:午睡时间超过1小时,死亡风险增加30%》,一篇健康科普阅读量超3100万,这就是科普的力量。负责打造它的“河青爱健康”团队,一直致力于打造全方位的健康生活指南,以多媒体融合的传播方式,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今年以来,“河青爱健康”栏目通过网站、视频号、微信、头条号等融媒平台推送的健康内容传播量超4.1亿。
藏书报
服务纸品收藏 助推经典阅读
关注的是泛黄古纸,打交道的是“书痴长者”……作为传播者,藏书报团队的赛道却好像与“热搜”“流量”不沾边,更多给人一种“专业但小众”的印象。实际上,这个80后、85后、95后组成的团队,自带行业赋予的文化滤镜之外,更具新闻人的激情与创新。
他们致力于从厚重的文化土壤中寻找新力量,打造的“寻访藏书家”“工匠炼成记”“旧书业新风向”“拍场青春派”等系列精品专栏,为读者呈现“古老与崭新”的碰撞,为文化传承的链条中注入了充满活力的新鲜血液。这些文章一经发布便引起广泛关注,短时间内即被光明网、中国副刊、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民进中央网站、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中华书局等各大文化平台和学术机构广泛分享,阅读量迅速攀升。
在不断擦亮“专业领域第一报”的背后,他们时刻磨炼新闻技能、涵养文化精神,不但“能采、能写、能编”,还“能讲、能拍、能剪”,不但是活动组织者,还是展览策划者,堪称文化传播的多面手。
他们随时待命,用一次次探索文化的眼光和创新的活力,展现着当代青年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担当,用一篇篇深度文章、一个个精彩视频向社会传播着中华文化的魅力。
让我们衷心向这些记者朋友
道一声:
节日快乐!
愿你拥抱理想,心怀热爱,
奔向最精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