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万年前的一天,泥河湾人发现了一只深陷泥沼的老年猛犸象。他们打制出锋利的石片割开猛犸象厚厚的皮层,享受了一顿难得的美餐……”近日,在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举办的“全民阅读·周末读书分享会”上,现场读者跟随《云游泥河湾》一书,从一段远古故事开始,踏上了一场追溯人类起源的奇妙旅程。
图文并茂地展现
史前人类生活细节
泥河湾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因其位于桑干河北侧河水缓流形成的大片河湾淤泥地而得此村名。村庄虽小,却拥有着令世界瞩目的辉煌历史。在距今200万年前后的泥河湾马圈沟遗址中,发现有人类生活痕迹,表明人类不仅可能从东非坦桑尼亚的奥杜威峡谷中走来,也可能从东亚中国的泥河湾走来。因此,泥河湾又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局部图
《云游泥河湾》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描写及大量的文物实拍图片,图文并茂地将泥河湾的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对马圈沟、小长梁、侯家窑、姜家梁等泥河湾的20个主要遗址的发掘状况、出土文物、历史价值等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动物化石、石锥、贝壳、玉猪龙……丰富的图片说明、翔实的资料数据、生动的文字风格,使读者得以“穿梭”200万年时光,在泥河湾尽情云游,饱览东方人类发展历程。
《云游泥河湾》内页
对宣传泥河湾文化
具有重要价值
本书作者、河北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区文物与环境保护局原副局长孙永春介绍,从1921年至今,中外学者对泥河湾的研究已经持续了100多年,发现了300余处遗址。“我创作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从大量考古成果中精选出有代表性的成果,按照历史脉络编排,再将学者们的专业表述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文字,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泥河湾文化。”
孙永春(左二)分享创作感悟
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相关负责人介绍,《云游泥河湾》作为融合出版物,附有视频二维码和U盘,可以帮助读者通过多种媒介了解泥河湾文化,对宣传泥河湾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今后出版社还计划加入AR、VR等技术,从而更全面、更立体、更真实地展现泥河湾文化。
现场气氛热烈
读者积极参与互动
在分享会上,孙永春对书中的细节娓娓道来,他说,泥河湾人的智力接近如今12岁儿童的水平,他们不仅“聪明”,还很“时髦”——于家沟遗址曾出土由穿孔贝壳、鸵鸟蛋皮等材料制成的珠子,可能被泥河湾人用作装饰品。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22年发表在英国期刊《自然》的研究显示,泥河湾人会用赤铁矿这类矿物做颜料染色。
此外,《云游泥河湾》中还记载了泥河湾人对捕猎方式和工具的创新。据学者推测,泥河湾人会打制石球,并将其用绳索串在一起,利用“飞索投石”来捕获猎物。
听了孙永春的分享,台下读者热情高涨,在互动环节纷纷举手提问,想要更深入地了解泥河湾文化。几位参与互动的读者表示,通过读书分享会,他们学到了很多,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到泥河湾遗址现场,继续加深对泥河湾文化的了解。
台下读者积极参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