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文化长河中,有很多非遗技艺等着人们了解和探寻,文房刻铜就是其中之一。近日,在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举办的“全民阅读·周末读书分享会”上,文房刻铜非遗传承人高英洲做客衡水书城,讲解了刻铜这种“一画一笔犹胜书法,一刀一刻入铜三分”的传统技艺的起源、历史和技法。
将书画之美展现于方寸之间
早在3000多年前,青铜器出现在商代人的生活中,刻铜技艺就随之诞生了。高英洲所传承的文房刻铜,是清代同治年间出现的一种新流派。高英洲介绍,文房刻铜就是在铜质的墨盒、镇纸等文房雅器上雕刻纹样。铜墨盒是一种用于盛放研磨好的墨汁的容器,经过刻铜工艺的铜墨盒,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展现于方寸之间,精致又富有情趣。
“据传,清代秀才陈寅生是最先在铜墨盒上刻字、作画的。他的工艺水平极高,是‘刻铜三大家’之一。”高英洲介绍,在铜墨盒盛行的时代,齐白石、王雪涛、陈半丁等艺术名家也经常参与制作,还常为刻铜艺人提供画稿。这些文人雅士和书画名家的加入,为文房刻铜赋予了浓厚的艺术气息。
高超的技艺让线条细如发丝
刻铜分为不同种类,如平面阴刻、立体雕刻等。高英洲结合作品实物,细致地讲解了刻铜的不同手法和表现形式。阴刻通常在平面上进行,按照文字、图样的线条下刀,使线条部分凹陷下去。高英洲在现场展示的使用阴刻技法的铜墨盒,其上刻着两只兔子,兔子的毛发、胡须和身下的草坪被细小的线条勾勒,线条最细处有如发丝一般。立体雕刻则与平面阴刻相反,是将画面主体以外的块面除去,使线条产生凸起的效果。
高英洲介绍,刻铜也是一种艺术行为,之所以有“一画一笔犹胜书法”的说法,是因为在刻铜的过程中,雕刻者就是“以铜为纸、以刀为笔”作书画,要将书画的质感、力度、节奏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难度要比用笔作书画更高一些。
多种刀法才能雕出精美作品
除了刻铜的历史和技法外,高英洲也对刻铜工具进行了介绍。“在刻刀的种类上,我使用较多的是刀口呈梯形的斜刀。这种刀的刀尖比较锋利,可以刻出细线条。”高英洲讲道,“刀口的倾斜程度越大,刀尖就越尖。例如,在雕刻镂空的部分或精细的线条时,就需要用到尖一点的刻刀。此外,刀片的厚度也会对刻痕的形态产生影响。”
在刻铜中,雕刻者对刀的运用十分重要。高英洲说,在比较复杂的刻铜作品中,通常不会只使用一种技法,而是立体雕刻和平面阴刻等技法结合使用,这就要求雕刻者掌握多种刀法,才能创作出精美的刻铜作品。
分享会最后,高英洲表示,文房刻铜曾出现过断代,是后来一代代手艺人不懈努力,才让这门手艺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并于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非遗传承人,高英洲希望自己的分享可以让更多人认识到这门手艺,增进对我国非遗文化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