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河北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杜双庆所著的《中医正骨手法心悟》。本书不仅是面向中医正骨学习者的手法教学集大成之作,也能带你了解传承千年的中医正骨手法,增进对中医文化的认识。
全面客观地记述了中医正骨手法和诊疗原则
本书是以中医经典为基础,以正骨心得为框架,以各家手法之长和自身长期的临床经验为支撑,以言简意赅、传道授业为导向的正骨手法专业书籍。
全书分为总篇、分篇和病例。总篇部分介绍了中医思维、诊疗原则、机制、正骨技巧及方法,中医正骨发展历史沿革,以及作者的诊疗经验。分篇部分介绍了颈肩部、腰髋部、膝踝部以及其他部位常见筋骨疾病如腰椎间盘巨大突出、产后腰痛、股骨头坏死等病症的中西医相关基础理论。在本书的病例部分,作者详细记载了病人自述、随访记录、中西医诊断、诊疗手法等,每份病例均配有对应手法操作视频,可以帮助读者学习掌握正骨技术。
中医正骨在疗法上具有独特优势
本书作者杜双庆现任河北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曾获首届河北省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参与“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骨伤科学》、“十三五”创新教材《中医整脊学》的编写工作。
在中医典籍中,关于骨伤疗法的记载有很多,但这些疗法分散在各个医书之中,难成系统,骨伤治疗手法的发展也因此较为缓慢。因此,杜双庆翻阅《正骨心法要旨》《正体类要》等著述,取其精华并形成系统的论述,作成《中医正骨手法心悟》一书。
《中医正骨手法心悟》中,除了手术治疗方法外,也记载了很多筋骨伤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如半月板损伤可通过半月板修补术、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等手术方法来治疗,而对于不适合手术的患者,也可以使用㨰法、摇晃戳按法、中药治疗等来缓解患者的不适。杜双庆表示,中医正骨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非破坏性、非重建性治疗。他希望本书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医正骨的独特优势,让更多正骨手法学习者能够精进技法,辨证地对待不同病例。
从侧面印证中医正骨的科学性
网上有很多介绍中医正骨神奇之处的视频,在这些视频中,医生只需轻轻“扭一下”某个骨关节,方才还动弹不得的病患就能行动自如,这让不少人产生了怀疑:中医正骨真的有那么神奇吗?所谓的“中医正骨手法”,到底科不科学?
杜双庆表示,有的病人经过正骨治疗可以“躺着进来,走着出去”,其实并不是刻意夸大。“有时候病人自述‘行动受限’,可能就是由于某个关节存在轻微错位。经过复位后,病人就能正常活动了。”帮助大众理解中医正骨手法的疗效和科学性,也正是他创作《中医正骨手法心悟》的目的之一。杜双庆表示,他想通过详细记录病患的就诊过程和恢复状况,从侧面印证中医正骨的科学性。本书载有杜双庆从医期间记录下的上百个病例,并同时给出中、西医诊断,力求全面客观。此外,书中附有记录正骨过程和病患康复情况的视频,不只为帮助读者学习正骨手法,也为让读者通过视频直观地了解病患接受治疗后的即时效果,感受中医正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筋骨伤防治应从日常生活做起
现代人常出现骨科问题,其实是生活方式的改变造成的。古人的劳动强度比现代人大很多,但在古代医学典籍中,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记载特别少。虽然这一现象可能是古人认知不全面、记录不及时导致的,但更主要的原因是随着科技发展,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改变,坐在电脑前处理工作或刷手机的时间很多。如果一个人长时间久坐、弯腰,运动又不足,就容易患骨科疾病。
对于常困扰现代人的颈椎疼、腿疼等问题,书中也给出了缓解方法。常坐在电脑前处理工作的人,如果感觉颈椎不适,可以多做仰头的动作,预防颈椎病;肩膀疼的人,可以通过揉风池穴缓解;腿疼的人,按摩足三里、三阴交这些穴位,也有缓解效果。但正骨和按摩都是缓解手段,并不治本。想要“防患于未然”,还是要适当运动,避免久坐、久躺、久站。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骨科问题。
此外,杜双庆特别提醒,本书专业性较强,更适合有中医正骨学习和从业经历的读者参考。同时,相同的手法也要看病人情况辨证使用。因此,他不建议对中医正骨没有系统了解的读者对照书中手法自行治疗,以免手法错误导致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