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赤诚之心书写家乡故事:花山文艺出版社长篇小说《汇水河》出版座谈会在沧州举行

发布时间:2024.12.23 点击量:?

  近日,长篇小说《汇水河》出版座谈会在沧州举行。此次座谈会由花山文艺出版社、河北省作协创联部、沧州市作协、泊头市文联联合举办。来自社会各界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汇水河》的人物塑造、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搜集素材用了20多年

  《汇水河》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是作者范凤驰倾力创作的长篇小说,分为上、中、下三卷,共135万字。作品以盐河县西部乡村从清朝晚期到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典型故事为素材,写出了近60年的社会变迁史,描写了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求解放的革命过程,表现了中国百姓生存方式的演变和精神面貌的更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融进众多民间传说、农村传统礼俗和农耕技艺,使小说成为一部描写冀东南平原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




  范凤驰1959年生于河北泊头,曾任泊头市文体局局长、文联主席。谈及小说的创作初衷,他说:“一个作家有一个作家的精神原乡,也就是自己的故乡。作家幼年接触到的文化情怀是其写作的原始宝藏,所以就有了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商州、莫言的高密东北乡。我出生在交河县(现泊头市)西部,我熟悉交河县的文化历史。我在1993年读过《白鹿原》后,就想写一部全面反映交河县(小说中的盐河县)西部农村生活的小说,于是便着手积累素材。”为了创作这部长篇小说,范凤驰阅读了大量名家名作,还查阅了交河以及周边几个县的县志。此外,他还在工作之余展开调查走访,深入200多个村子,了解乡村名人的事迹。




  经过了20余年扎实的文化和素材积累后,范凤驰于2015年开始动笔进行长篇小说的创作。他的初稿用笔写在稿纸上,然后再打印出来。2019年完成初稿后,又经历了数次修改,最终三卷本的《汇水河》于2024年7月出版。

  塑造了200多个人物形象

  《汇水河》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中,描述了赵家、白家、南家等家族在同一片土地上,不同的生活轨迹和命运抉择;刻画了赵大雨等秉持耕读传家古训、靠勤劳善良发家致富的农民形象;再现了青年知识分子赵冠铭等一系列追求真理、抵御外侮的仁人志士积极投入爱国救亡运动的壮阔历程。作者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用现实主义笔法、严谨认真的态度投入创作,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在宏阔的时代背景中讲述故事、塑造人物,体现了他对人性和社会的理解,能引发读者思考,给读者带来启迪。

  小说中塑造了200多个人物形象,其中30多个重点人物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私塾教师南焕昌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村里人到他的私塾读书,只是象征性地收一点富人家孩子的学费,穷人家的孩子分文不取;赵大雨明理知事,一生不做丑事、坏事、对不起人的事,宁肯弄断自己一条腿,也不做日本人的维持会长;赵冠铭挣脱家庭束缚,走上革命道路,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一片赤胆忠心让人心生敬意……

  再现冀东南的民俗风情

  小说之于历史有其特殊意义。历史是人类活动的记忆,而小说就是把记忆复活、还原,重现昔日生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说是对遗忘的抵制。对冀东南民俗风情的真实再现,是《汇水河》这部小说的一大亮点。作者笔下的早年生活图景,恰如一个遥远的集市:摊煎饼的、劁猪的、张马尾罗的、给牲口挂掌的、切驴蹄的……不一而足,热闹非凡;婚丧嫁娶、破五“送穷”、填仓日“打囤”、过十二晌、吃分家饭……那些熟悉而陌生的生活画面扑面而来,勾起读者不尽的乡愁。作者像一位旧时光的打捞者,把那些远去的风俗民情一点点打捞出来,在作品中修复展现,成为我们回望岁月的一种慰藉。




  作者精雕细刻,书中有关农事、农村生活的描写非常详尽,如盖房子,从选址、找房梁、找木头、挑槽等工序开始写起,还对脱坯的工序进行了一一呈现,如何洇泥窝、和泥、挑水、推泥、摁模子,事无巨细,让人回想起当时无论谁家盖房搭屋乡亲们一律来帮工的热闹场面;还有妇女捋苜蓿、拌糁子、蒸拿糕等片段,生活气息浓郁。读这本书,就像观看一部反映昔日乡村生活的黑白影片,真实、亲切、温暖、生动。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和场景描述“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既有“山药蛋派”可亲的“土气”,也有“荷花淀派”清新的诗意。

  写作的初心让人感动

  花山文艺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表示:“拿到沉甸甸的书稿后,在半年的时间里,我每天早晨从5点读到8点,一下就读进去了,直到快上班了才不舍地放下。范凤驰在写作的时候没有任何功利之心,他怀着对家乡的深情挚爱,在小说中对泊头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进行了艺术化的记录和再现,以期作为资料留给后人,这份文学的初心让人感动。”在书稿编校审读过程中,花山文艺出版社编辑团队花了两年多时间对书稿进行反复打磨,不厌其烦地查证资料、字斟句酌,力争将其打造成一部精品图书。

  河北省作协创联部主任王志新在发言中提及,长篇小说《汇水河》是省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河北行动”计划中的一项重要成果。该作品立足于劳动人民的视角,以质朴且亲切的乡土语言、鲜活而丰富的人物形象,生动展现了共产党领导人民谋解放的革命历程,勾勒出一幅蕴含冀东南平原浓郁地域特色与深厚人文情怀的宏伟画卷。作品所彰显出的文学价值以及范凤驰对文学事业那份勤勉、坚毅的执着追求都值得我省广大中青年作家学习。

  活动中,沧州文化学者李炳莹,作家王秀云,沧州师范学院副教授刘用良,沧州市政协原副主席闫兴华、张兴华、梁振刚,以及来自沧州市、泊头市的专家学者对《汇水河》一书的文学价值进行了细致剖析。他们认为,《汇水河》是一部有筋骨的创业史、一本有温度的英雄传、一幅接地气的世相图。大家一致表示,对于一个此前没有写过长篇小说的人来说,范凤驰的《汇水河》没有过多文学上的技巧,但他遵循现实生活逻辑,让文字自然流淌在笔端。就像著名作家巴金所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是文学和人的一致。范凤驰扎根沧州大地,以泊头为创作原点,以一颗赤诚之心用文学的形式倾心书写沧州故事,将沧州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脉融入其中,让富有魅力的地域文化在文学的世界中熠熠生辉。


版权所有:开云(中国电子)·KAIYUN官方网站

冀ICP备11021998号-1

地 址:石家庄市友谊北大街330号

技术支持:河北卓越科技信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