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起时,书香盈袖。
在这个万物复苏的美好季节,
我们有特别的礼物送给您——
7家出版社倾情推荐,
7本各具特色的图书,
在逐渐温暖的春风里,
让我们在阅读中开启一整年的
幸福与好运。
在贵州的深山村寨,老绣收藏家张书林在通往集市的必经路口,拦下一位老婆婆:“让我看看您的衣裳。”
那位老婆婆服饰上的老绣印记,让张书林看得目不转睛:“这些动物绣得真好看!”
“是我年轻的时候绣的!”老婆婆说道,“现在老啦!绣不动啦!”
这是张书林在《每一只你都惹不起:刺绣中的动物》一书后记中写下的一段生动故事。
张书林从事民间老绣片收集多年,“沉浸在各民族、各时期的老刺绣中不能自拔”。她说:“我徜徉在古老刺绣汇聚的海洋中,它们一张张、一片片如画卷般徐徐呈现在我眼前,带给我久久不能忘怀的心灵触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老绣片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我希望通过此书将这些民间文化孕育的瑰宝呈现给读者。”
书中收录了300余张珍贵老绣片,作者以14种瑞兽为线索,分章节讲述其在刺绣历史中的演变,带我们走进民间老绣的微观世界。张书林介绍,刺绣这门手艺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文献中,就有用朱砂涂染丝线,在素白衣服上刺绣朱红花纹的记载,《诗经》里也有“素衣朱绣”“衮衣绣裳”的说法。刺绣延续至今,除了大家比较熟知的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麻绣和苗绣等同样名扬四海。
“相比那些精美富丽的宫廷刺绣,我更偏爱那些生长于民间、散落于民间的老绣片,它们如断线的珍珠滚落于时间的芳草丛。我想找到它们,记住它们。”张书林说,老绣片来自民间,其纹样图案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在漫长的文化历史演变中,交错着人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观察,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和极高的文化价值。
为收集这些散落民间的瑰宝,张书林在18年的时间里足迹踏遍山西、陕西、湖南、贵州、广西等地,收集了近20万张老绣片。在这个过程中,她结识了多位精通民间刺绣的女性。书中还穿插着绣娘的故事,她们热爱刺绣如同热爱生命本身,虽然因各种原因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是对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却令人惊叹!绣一朵花,绣一只鸟,绣一片云,在一针一线中,她们绣出的不仅是图案,更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绣娘阿么在绣龙时一心只想绣得华丽漂亮。在她看来,龙只是一只咧着嘴在天上飞的家伙,一个可爱又有趣的小动物,好看就行了呀。所以,她想怎么绣就怎么绣:龙有时候长出了美女的脑袋,身上生出了枝蔓,开出娇花一朵又一朵;有时候龙还是龙的样子,龙眼、龙鼻、龙须一应俱全,龙头下面的上半截儿身子还有正常的龙爪,下半截儿身子却变成了一朵花、一棵树,甚至干脆长出了两条人腿,脚上还穿着绣花鞋……
这些老绣片既是文化记忆,也是旧日岁月的物证。书中每一帧绣片都标注年代、出处与工艺,让读者在审美震撼中触摸到技艺的温度。
为了让这些来之不易的老绣片以最美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在图书装帧设计上,花山文艺出版社邀请到了国内著名图书装帧设计师熊琼、马成继。封面用现代工艺复刻了书中的一幅老绣作品,让读者能够触摸老绣片的质感,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内页设计了拉页、筒子页等形式,最大程度呈现这些老绣片的精彩细节。
由于老绣片是用于穿戴的,所以熊琼、马成继在装帧设计时别出心裁,通过独特的内嵌背带,使整书化身时尚背包。当年轻人背着“刺绣古籍”穿行于都市街巷时,珍贵老绣与现代生活完成了一次奇幻碰撞。而且,这样的设计也非常方便携带阅读,无论是在地铁上、公园里,还是咖啡馆里,你都可以随时随地拿出这本书,沉浸在刺绣动物的世界里。
在今年1月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本书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张书林和熊琼以及活动主持人穿戴着根据老绣片元素设计的服饰和帽子,古老技艺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引发众人围观。
刺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璀璨的明珠,是艺人用一针一线勾勒出的生活画卷,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底蕴、民俗风情和审美意趣。让我们翻开这本书,通过一张张精美的图片,一起了解民间刺绣背后的动人故事,共同领略老绣片承载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