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人民出版社推出一套地域文化丛书,分为《千年守望——河北古城墙文化遗产概览》《诗意生活——河北古街巷民居文化遗产概览》《长虹卧波——河北古桥梁文化遗产概览》三册,分别以古城墙、古街巷民居、古桥梁三种文化遗产为坐标展开介绍。
全书图文并茂,历史资料生动翔实,文字清新流畅,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文化长卷。读完它们,再去河北各地游玩,会对各处景点有更深入的认识。让我们一起跟随作品,感受岁月长河中的燕赵大地吧。
燕赵文化独特的精神标识
正定、邯郸、保定……分布在燕赵大地上的一座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既是燕赵文化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人们回顾中国历史的一扇扇窗户。
定州古城墙
《千年守望——河北古城墙文化遗产概览》一书收录了河北境内有代表性的63个古城文化遗产,如“气势磅礴正定城”“初名不改邯郸城”“白洋淀边新安城”“文明肇始黄帝城”“九州之首冀州城”等。书中所述的每一处古城、每一段古城墙的背后,都融入了编者团队严谨的历史考证和踏破铁鞋的亲历探访。
邯郸城全景
正如书中所讲,古城墙捍卫古城,也记录历史。透过它残破的身躯,人们看到了古城辉煌灿烂的过去。知古而鉴今,它和那些古迹一道构成了古城的灵魂。
街头巷尾的历史文脉
“保定莲池区南大街31号院”“正定县马家大院”“‘地下迷宫’段家楼”“百年稻香村老店”“乐亭李大钊故居”,这些地理坐标,你知道它背后的历史故事吗?
保定稻香村
《诗意生活——河北古街巷民居文化遗产概览》对河北省传统村落、古街巷、民居等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记录,精心设置了寻常巷陌、庭院深深、古巷遗珍、名人故居等8个栏目,生动讲述了古街巷、民居的建筑艺术、文化内涵、风土人情、传说故事、历史变迁等内容。读来仿佛穿越时空,穿梭在古巷街头,与古人攀谈,乐在其中。
河北古桥的历史风采
古代桥梁及其文化是中国文化遗产中最具民族性、最接地气、影响最广泛的珍贵遗产之一。河北的古桥不仅数量多,而且历史悠久。
赵州桥
《长虹卧波——河北古桥梁文化遗产概览》一书以朝代划分,分为先秦古桥、秦晋古桥、隋代古桥、唐代古桥等篇章,书中提到了“长虹越千年的赵州桥”“井邑存宋韵的井陉县通济桥”“百善孝为先的石家庄市鹿泉区膏梁桥”“近代里程碑的京张铁路桥”等55座形制各异、巧夺天工的桥梁,既有梁桥,又有索桥、拱桥等,建筑风格有的雄奇、俊秀,有的柔美、内敛。
井陉县通济桥
沙城西沙河铁路桥
一座座桥梁的背后,无不闪烁着古人的高超建筑技艺,更折射出集建筑、雕塑、艺术、神话传说于一体的古代桥梁的文化内涵。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希望这套丛书能带给大家全新的阅读体验,为助力宣传河北文化增光添彩!
精彩书摘
历史厚重的文化遗迹
串城街历史厚重,分布有回车巷、慈禧行宫、王铭鼎故居(行署招待所)、邯山书院、学步桥等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文化信息非常丰富。
邯郸故城城内中街
回车巷。串城街上最有名的文化遗迹,非回车巷莫属。它位于串城街南段,全长约75米,宽1.8米。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蔺相如曾在此为大将廉颇回车让路,故名蔺相如回车巷。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妇孺皆知,二人共同为赵国的强大而有“刎颈之交”,感动了中国几千年。“完璧归赵”“价值连城”“负荆请罪”“两虎共斗,势不俱生”“赵王鼓瑟,秦王击缶”等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均出自此。回车的故事发生在战国,回车巷的形成却在明代。明万历年间的邯郸知县萧察在此立“蔺相如回车巷”碑,此后成为邯郸数百年来人们过往瞻仰的文化圣地。
回车巷碑亭
慈禧行宫。城内中街的慈禧行宫,是这一带最有名的建筑群。慈禧行宫的正式名称是邯郸行宫。它位于原邯郸专署院内北侧,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命西安。次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自西安回銮,邯郸行宫即为慈禧沿途所建行宫之一。据记载,1901年11月14日慈禧曾驻跸邯郸。1995年10月,邯郸行宫被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邯郸行宫现存前后两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前院有正殿和东西厢房,后院有西楼1处,还能辨认出原来的面貌。其余有的拆毁,有的改建为平房。
邯山书院。邯山书院曾是清代邯郸的一处文化圣地。乾隆十年(1745),魏湳做邯郸知县时修建,这一活动被记载进地方志里,成为邯郸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
学步桥。学步桥位于串城街北门,沁河从西流向东,学步桥在此横跨沁河。学步桥因成语“邯郸学步”而著名,凡到邯郸旅游的人,都会慕名此桥,寻找“邯郸学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