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石家庄人,你熟悉的那些地名,原来都跟树有关!

发布时间:2025.03.13 点击量:?

  省会石家庄建市虽晚,但其多样化的地域环境,保存下了上迄汉唐、下至明清的珍贵古树资源。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古树,或苍劲挺拔,或姿态婀娜。它们是自然的馈赠,也是历史的见证。今日撷取河北人民出版社《石家庄古树名木》一书的精彩内容与大家分享,带您触摸那些与山河同呼吸的苍劲生命。




  石家庄市古树名木资源丰富,古树名木本身就具有珍贵的价值,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61种古树名木中,除赵县白梨古树群外,侧柏和槐树数量最多,分别达到1488株和513株,占总量的46.34%和15.98%(总量不含古梨树群),是石家庄市古树名木的重要支撑,也包含了城市的政治、历史、科技、文化、生态、民俗等丰富多彩的信息,是一本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平山文庙千年古柏


  柏文化




  据史书记载,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是一个松柏苍翠、风光秀美的小山村。1935年一位教书先生把“卜”改为“坡”,于是就有了西柏坡。西柏坡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决定解放战争走向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全国土地会议和七届二中全会,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美誉。

  现在的西柏坡,前临碧波荡漾的西柏坡湖,后靠满坡翠柏的西柏坡岭,以其独特的贡献,彪炳于中国革命史册,树起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石家庄赵佗公园赵佗先人墓


  石家庄新华区的柏林庄——一个因拜祭赵佗兴起的小村,位于赵陵铺东南2.5公里处。赵陵铺村东是赵佗先人墓和赵氏家族祖先的墓葬区。相传过去每逢清明节,分布在各地的赵姓后人纷纷到赵佗先人墓前来扫墓祭祖。人越聚越多,没有地方住,有人就在离赵陵铺五里外的空地上搭起帐篷,暂作栖息之所。后来人们每逢祭祖时,都先到这个地方落脚,赵陵铺村也安排专人在此迎候接待,久而久之,形成了固定的居住场所,得名“拜陵庄”(或“拜灵庄”)。后因谐音,再加上村子周围有许多柏树,逐渐演变成“柏林庄”。

  


赵县柏林禅寺千年古柏


  赵县名胜古迹中,除“天下第一桥”安济桥(赵州桥)外,当数柏林禅寺了。顾名思义,柏林禅寺当因寺内柏林而得名。柏林禅寺始建于东汉,为历代佛教圣地。唐玄奘法师赴天竺取经回归大唐,曾来柏林禅寺讲经说法。寺内现存古柏23株(3株已死亡),平均树高12米,最大胸围300厘米、最小胸围112厘米,最大冠幅10米、最小冠幅3米,长势正常。柏林禅寺古柏平均树龄达1300年,令人称奇的是柏林禅寺观音殿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圣像,是由柏林禅寺一株枯掉的千年古柏树干雕作并贴金而成,古柏根供于万佛楼内。



供于柏林禅寺万佛楼的千年古柏根



  槐文化

  人们常说的槐树包含国槐和洋槐。洋槐实为刺槐,18世纪末从欧洲引入中国。据统计,石家庄现有22株百年以上的古刺槐。而国槐则为槐,原产中国,分布广泛,为北方城市重要的乡土树种,距今已有2500年的栽培历史。石家庄市千年以上的古槐就有42株。



正定府前广场西侧石刻《古槐赋》


  槐树栽培历史悠久,数千年来形成了崇拜槐树的文化现象。据记载,元末明初,因连年战争,中原地区人烟稀少,而山西富庶,人口繁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先后下令实行了大移民,在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下登记移民事宜。移民足迹遍布全国,这些移民的后辈都记住了一首歌:“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以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为寄托,每年举行以“寻根”“祭祖”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活动,吸引了全世界华人来此认祖归宗,以解乡愁。

  据说,石家庄的城中村槐底村,大部分居民的祖先都是在明朝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的。传说当时槐底村周围有5棵古槐树,移民看到后感觉和回到了家乡一样,十分亲切,遂在此定居。因怀念故乡,以期得到大槐树的庇佑,故定村名为槐底。为延续槐文化,现在槐底村周围的街道大多也以槐字命名,如槐安路、槐中路、槐北路、槐岭路等。周总理曾在20世纪60年代来槐底村视察。近些年槐底村得到飞速发展,先后三次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是市区最富裕的城中村。

  以槐字为名,显现了槐树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槐文化深厚基础的体现。

  古树名木的故事

  在正定县政府前的绿地广场中有两株老槐树和一株刺槐,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据史料记载,县政府原址为历代府衙的办公地,元中统三年(1262)建贞定路署,元末毁于战乱。明洪武十年(1377)修复为真定署,古槐为此时所植。刺槐栽种于民国初期,距今也有百年的历史。1913年撤府存县后,这里成为县署的办公场所并沿用至今。



正定府前广场刺槐(左)、槐树(右)古树


  1982年习近平同志出任正定县委副书记时,看到院中的老槐树,就询问了具体情况,说出这样一番话:“古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是祖先留给后人的财富。我们不仅要了解它的历史,更要对它们进行保护!”并安排办公室副主任朱博华同志,写出槐树的文字介绍,挂牌进行保护。

  为改善城市环境,2000年正定县将原办公室拆除,建成占地万余平方米的游园绿地。游园中现存的两株树龄600多年的古槐和一株百年刺槐,彰显着正定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隆兴寺“福树”

  正定隆兴寺原为龙藏寺,修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宋开宝四年(971)动工重修,开宝八年建成。隆兴寺尚存古树44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11株、槐树6株。寺内大悲阁前后的古槐,推想种植于重修前后。其中殿后有一株1300年古槐,树高18米,胸围达605厘米。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未当皇帝时在此树下驻足,见有瑞鹤祥云绕于树端,经久不散,甚为称奇,称帝后坚定了在正定兴建隆兴寺的信心,此树被后人称为“福树”。未有寺先有此树,又称“寿槐”。

  纪念馆前“四雪松”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于1954年春落成。其原址为日本侵占石家庄后建设靖国神社的地方。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国民党先遣军入驻石门,将其改称“胜利公园”。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解放。1948年秋,朱德总司令来石家庄视察时,提议利用当时的“胜利公园”旧址建立烈士陵园。白求恩·印度援华医疗队纪念馆坐落于陵园西部,1972年建成。

  在纪念馆门前两侧各植有两株雪松,为1974年5月16日加拿大白求恩亲属代表团所植。1990年石家庄市首次古树名木普查将其定为名木,挂牌进行保护。如今四株雪松葱郁繁茂,平均胸围已达185厘米,树高13.5米,冠幅13.5米。“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雪松的高洁、挺拔、不屈不挠,寄托着人们的崇敬和思念,更是白求恩这位国际战士坚强毅力、不懈奋争崇高精神的象征。

  当钢筋森林不断生长,愿这些穿越千年的守望者,能在您心田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在享受它们的荫庇时,我们更要以植树造林的实际行动让古树名木万载长青,让点滴绿色绵延成海,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版权所有:开云(中国电子)·KAIYUN官方网站

冀ICP备11021998号-1

地 址:石家庄市友谊北大街330号

技术支持:河北卓越科技信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