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花山文艺出版社编辑王李子看着营销人员发来的一笔笔订单截图,眼眶渐渐湿润——她担任责编的《每一只你都惹不起:刺绣中的动物》在京东自营平台已售罄。这本定价598元的艺术图书,凭借着团队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单日就在京东和小红书平台销售475册,销售期间不仅得到了4.9分好评,而且无一本退货。这一刻,主创团队所有坚持都有了答案。
半生寻绣凝情成书
《每一只你都惹不起:刺绣中的动物》是一本作者为之付出半生心血与积蓄的诚意之作,其作者张书林是老绣收藏家、服装设计师。20多年前,因为画画写生,张书林深入苗寨采风。当地妇女身上色彩大胆、样式奇特的服饰一下子吸引了她的目光,她开始对老绣片产生浓厚兴趣。
为了收集更多的老绣片,张书林跑遍云、贵、川、湘、晋、秦、冀等地,出于对这种民间传统艺术的过分痴迷,她一度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最多的时候,她的仓库里堆着12吨老绣片,而每一张老绣片都是她翻山越岭、走村串户精心挑选收集而来。
“20年来,我经手过无数张古董老绣片,无数次与绣片上的动物们相遇——那些可爱的、生猛的、颓废的、诙谐的瑞兽,跨越时间的长河与我四目相对:麒麟上驮着手持桂叶的童子;猴儿蹲在五花马上;蝙蝠扑楞楞飞起来,凝固在绣片中月明星稀的天空上。那些刺绣中的动物,一改在现实中的沉闷样子,纷纷变得活泼泼的,有趣又可爱。”张书林说。
为了纪念那些曾经出现在她生命中的刺绣中的动物,张书林在5年前开始写《每一只你都惹不起:刺绣中的动物》一书。本书以民间传统刺绣图案中最具代表性的14种瑞兽为主线,分章节讲述其在刺绣历史中的演变。此外,张书林还把在收集老绣片过程中了解到的绣娘故事穿插其中,为图书增添了真实感和生动性。
设计创新文质兼美
老绣片来之不易,让它们以最美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个过程更是困难重重。对于这本《每一只你都惹不起:刺绣中的动物》,作者张书林与编辑王李子,书籍设计师熊琼、马成继在草创阶段便达成了共识,务必做到“三美”,即:文字美、图片美、设计美。
在拍摄环节,他们遇到了诸多挑战。绣片作为老旧纺织物,平整度有限,尺寸跨度极大,大幅的可达3米,小幅的仅有5厘米。为了拍出理想的效果,拍摄时必须一边烫一边拍,否则皱巴巴的绣片会破坏画面效果。遇到许多立体的虎头绣片时,如何从各个角度展现又成了一大难题。甚至还出现过拍着拍着,虎耳朵掉了的情况,团队只好紧急叫停拍摄,让手工师傅上阵,现场缝耳朵。摄影师马成继为了这本书的拍摄呕心沥血,那段时间他常常连轴转,累到顶不住了才眯上一会儿。
在设计环节,本书更是处处体现了主创团队的匠心。由于老绣片是用于穿戴的,所以熊琼、马成继别出心裁,通过独特的内嵌背带,使整书化身时尚背包。背带作为这本书的一个独特设计,也经历了无数次的打磨。王李子拿出一堆背带的废料,感慨道:“为了找到最适合的背带,我们打了8个版,从宽度、颜色到材质,进行了各种尝试。为了让背带佩戴时更加牢固,设计师和承印单位雅昌公司的工人一起调试了6种胶,才终于将黏合度调到最好的状态,使得书带不仅美观,而且耐用。”
为了让读者能够触摸老绣片的质感,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本书封面用现代工艺复刻了书中的一幅老绣作品。设计师熊琼在作者张书林的推荐下,联系到了全国最顶尖的刺绣工厂。回忆当时的情景,熊琼说:“这对于刺绣工厂来说也是新的尝试,因此沟通和试错的过程极为烦琐。但幸运的是,工厂的老师傅们都积极配合。经过无数次试验和调整,终于成功地实现了老绣的还原,让封面成了这本书的一大亮点,也让读者在打开书外包装的那一刻,就能直观感受到传统刺绣的魅力。”
精雕细琢打造精品
因为前期的试错花费了大量时间,本书又要参评一项全球设计大奖,所以后面的时间非常紧张。
“为了让读者在审美震撼中触摸到技艺的温度,我们决定为书中的每一帧绣片都标注年代、出处与工艺。为了制作这些说明文字,我们凌晨4点还在打电话沟通细节。设计师告诉我要写多少字,我让书林老师写,写完我先整体编辑一遍,再发给校对李伟老师连夜修改,最后拿到美编室去排版,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成员的心血。”王李子说,“在下印厂的前一天,为了追求纸张的多样化,给读者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我们决定用珠光纸印刷其中一页的大尺幅绣片。珠光纸是一种相对便宜的纸张,但我们发现在印刷缎面图案时,珠光纸能突显老绣片的光泽,使绣片看起来更加生动逼真。书印出来后,效果惊艳。”
这种近乎奢侈的匠心,延伸至每个不可思议的细节:为最大程度呈现老绣片的精彩细节,本书设计了拉页、筒子页等形式,这就使得装订要靠手工去折叠、粘贴。雅昌公司的30名工人整整忙碌了一个月,才做出了1000本书。他们对工艺和美学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用行动回应了主创团队的诚意。在销售期间,这本书收获了4.9分的好评,且无一本退货,这是读者对其品质的高度认可。张书林在小红书的私人账号收到许多私信,纷纷询问怎么才能买到这本书。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采访过程中令记者动容:一位读者通过网络平台私信联系了作者张书林,交谈中提到购买的书籍在书角上有非常轻微的瑕疵,不细看,几乎无法察觉。作者主动提出让对方把书快递过来,在书角处细心地用手工精心修复,并在封面上缝上一颗晶莹剔透的圆形米色珍珠。这个小小的举动,不仅修复了书籍的瑕疵,更传递出作者对读者的珍视,以及书籍与读者之间深厚的情感连接。
本书一版一印售罄后,花山文艺出版社已经紧锣密鼓地组织加印,以满足更多读者需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AI作画只需几秒,但仍有人愿用20载光阴守护珍贵的绣片,仍有人愿意为了几句说明文字精雕细琢,仍有人愿意为了效果最佳呈现不惜成本反复试错……这,就是纸质书存在的意义。就像在采访过程中主创团队反复提及的一句话:“只要用心去做,读者一定感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