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当代诗人、批评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主编的“四叶草”论丛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一套“轻理论”学术丛书,包括《沧桑的交响》(郭宝亮著)、《文学是一次对话》(王力平、王文静著)、《把最好的部分给这个世界》(桫椤著)、《水浒例话》(王力平著)四册。四部书既有对作家、作品的直观点评,也有对文学话题和理论的深入分析,并通过对话这种相对活泼的形式让文学评论变得好读、易解,从而起到为读者传播、普及理论知识,提升文学见解与专业素养的作用。 杨庆祥教授在“四叶草”论丛总序中提及,在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三分中,文学批评不仅仅是最基础的,同时也最为考验人的心智、才华与写作能力。 文稿内容丰富,探讨主题深刻 《沧桑的交响》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与老作家王蒙的对话,与诗人、评论家陈超生前的对话,与评论家王力平的对话。在这三篇主要的对话文章之下,分别收录了作者郭宝亮与该对话主题有关的评论文章。其中与王蒙的对话讨论了王蒙的创作思想和相关作品,与陈超的对话探讨了长篇小说《笨花》的艺术特色,与王力平的对话则梳理了河北当代小说史。文稿内容丰富,探讨主题深刻,是对当代文学现状的一次深入剖析,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国当代小说的丰富面貌及其与中国社会精神生活的嵌合关系。 郭宝亮说:“我与王蒙先生的学术交往始于我的博士论文写作。那是20多年前的事了,当我确定了要以王蒙先生为研究对象时,我的导师童庆炳先生带我专门拜访了王蒙先生。那次拜访,我就研究中的诸多问题请教先生,对我的论文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后来,我将我的论文开题报告转给王蒙先生,他约我去他家里见面,又就有关问题进行了一番长谈,我对先生的为人及作品的丰富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对文学潮流、概念进行系统性梳理 《文学是一次对话》是评论家王力平与王文静关于文学理论热点问题的对话。全书收录了十二篇对话文章,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当前文坛热点的讨论文章,包括城市文学、生态文学、女性书写、非虚构、乡土文学、文学出圈等问题;另一类是关于文学理论新变的对话,包括叙事、结构、抒情、语言、现实主义等。这些对话文章结合文学理论,将当前热闹非凡的文学现场出现的一些潮流、概念等做了系统性梳理,是一部适合文学爱好者、研究者特别是高校学生阅读的理论著作。 在《现象、质地或立场:现实主义的几副面孔》中,作者梳理了河北当代文学发展中的三次现实主义创作高潮。第一次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表现为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创作高潮的兴起。其实,这是一次全国性的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创作高潮,河北文学在其中有突出的表现,涌现出以孙犁、梁斌、徐光耀为代表的、后来被称作红色经典的一批优秀长篇小说作品。第二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八十年代,新时期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以贾大山、铁凝、陈冲的创作为代表。第三次高潮始于“三驾马车”,完成于“河北四侠”(胡学文、刘建东、李浩、张楚)。 从整体上为“70后”作家画像 《把最好的部分给这个世界》收录了评论家桫椤与鲁敏、薛舒、黄咏梅、王小王、张好好、哲贵、张楚、东君、曹寇、肖江虹、李浩等十几位“70后”作家的对话。桫椤结合他们的部分作品展开讨论,从整体上为“70后”写作做出简笔素描。 桫椤的批评文字朴素、鲜活,是洞察人心世情的真见识。比如,在和作家薛舒的对话中,桫椤从薛舒《远去的人》说起,让对方敞开心扉谈了文学与自身家庭生活的紧密联系。《远去的人》关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以及他们的家人,这源于薛舒的真实经历。在回答桫椤的提问时,薛舒说:“父亲病后,我加入了一个‘阿尔茨海默病人家属’的QQ群,在这个群里,有几千个患者的儿女小辈或配偶,他们每天谈论着亲人的病况,谈论着自己的艰辛与困境……我写《远去的人》,起初也只是对这种遭遇的情绪宣泄,以及对痛苦的自我消解,但我不希望这本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表达悲苦与焦虑的情绪,这不是我要的结果,我写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追问。我是谁?我为什么是我?人之存在的核心,是否就是‘记忆’……” 让读者一窥学术殿堂的奥秘 《水浒例话》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为例,采用随笔方式,阐述文学鉴赏和文学写作问题,或谈细节描写,或谈语言艺术,或谈结构技巧,或谈人物塑造,能够对读者的文学鉴赏和文学写作有一定的启发和助益。在写《水浒例话》这本书的时候,王力平用一题一议的方法,把他修炼多年的十八般武艺都施展出来,书稿达到了专业性与通俗性的统一。 河北省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王志新认为,《水浒例话》可以看成一本“大家小书”,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既能展现大家的学术风采,又可以让普通读者开阔眼界,一窥学术殿堂的奥秘。 杨庆祥教授表示,几位作者都是活跃于当下文学现场的重要批评家,他们试图以一种“对话”的形式呈现文学驳杂丰富的图景。“对话”既是不同个体、文本之间的对话,也是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之间的对话。他期待这些作品能够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反馈,也期待这套论丛能够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