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花山文艺出版社“文学名家对话录”丛书首部力作《老马识途》上市。全书以独特的名家对话形式,全面展现了著名作家马识途的文学人生与艺术追求。
马识途与巴金、艾芜、沙汀、张秀熟并称“蜀中五老”,他活到了110岁,著作等身,《清江壮歌》《夜谭十记》《沧桑十年》等作品脍炙人口。即便到了晚年,他仍笔耕不辍,百岁高龄后出版了《夜谭续记》。
1987年,马识途(右一)与巴金(右二)、张秀熟(右三)、沙汀(右四)在李劼人故居合影
《老马识途》是“文学名家对话录”丛书中极具分量的一部,记录了马识途与作家侯志明、张旻昉、刘晓远跨越代际的深度对话。书中没有深奥的理论堆砌,亦无虚浮的溢美之词,唯有文学赤子以平实恳切的语言,毫无保留地分享文学创作经验、钩沉文坛往事、剖解创作心法、追问文学本质。
2019年,马识途(中)和张旻昉(右)、刘晓远(左)合影
本书深入探讨了马识途从革命者到文学家的成长历程,系统阐释了其“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文学主张,以及他首倡科学文艺的时代意义。书中不仅翔实记录了作家处理传统与创新、民族特色与地域风情等创作命题的独到见解,更生动呈现了其对杂文创作中幽默讽刺艺术的精辟论述,以及对中国书法、川剧等传统艺术的深刻思考,凝聚了马识途对新时代文学发展的前瞻性思考,饱含着这位文坛前辈对青年作家的殷切期望。
2015年,马识途在家中
谈到自己的文学主张与文学追求时,马识途说:“我的作品,坚持我所追求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就是很不时兴的大众文学。我就是要追求民族的形式、生动的形象、跌宕的情节、通俗的语言,以便凡夫俗子、引车卖浆者流也可以从中得到一点艺术享受,受到一点启发。”“我认为,如果我们的文学不是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文学,那将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能够适应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生活,包括阅读习惯,反映我们时代的精神的文学,才是真正的中国文学。”
马识途饱含真诚地寄语青年作家:“我历来主张想当作家的青年同志们,最好先不要想当作家,你最好先做一个革命家、一个事业家、一个各方面工作的实践者,认真地去和人民一道革命、建设和斗争。这样时间久了,你积累的比较丰富了,以至于那些生活和人物,在你的脑子里酝酿得非常成熟了,那些人物在你的脑子里非常活跃了,你睡觉、走路,他们都会跑到你的脑子里来,要求你把他们写出来。而且你看的不是一个人而是许多人,你看的不是一件事而是许多事。这许多人、许多事在你脑子里逐渐集中概括,形成典型的人物、典型的环境、典型的事件。而且你又有了极大的创作冲动……在这个时候,我看你提起笔来写,一定能写得出来,而且可以写好。”
2022年春节前,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中)、四川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侯志明(左)看望马识途(右)
“文学名家对话录”丛书由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文学批评家何向阳主编,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作为“文学名家对话录”丛书的首部作品,《老马识途》的成功出版具有范式意义。它打破了传统作家研究集中于文本分析的局限,通过深度对话揭示创作的心理机制与文化基因。
何向阳在总序中阐明了丛书的编撰初衷:“一个人的写作只呈现他的自我的一小部分,如果以冰山比喻的话,我们看到的只是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部分,更多的部分,那八分之七仍然埋藏于海平面以下。然而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正是这隐匿于海平面之下的部分才是一直支撑了他的海平面上可见的巍峨的冰山形态的部分。这更多的部分,弥足珍贵,它隐藏着一个作家创作的全部秘密……这在虚构作品之外的部分,包括信仰、信念、情感、情绪、行为、感受、渴望、欲望种种,那些不可见的部分,才是成就一个作家的目前定型于我们的文学面貌的关键。”
据悉,“文学名家对话录”丛书后续将聚焦王蒙、王火、灰娃、谢冕等著名作家,敬请期待。